主页 > 协会动态 > >第九届(2025)国家信息安全与自主可控战略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协会动态

第九届(2025)国家信息安全与自主可控战略高层论坛在京召开

时间:2025-09-26 10:32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打印字号:

 
共议智能时代网络安全新战略
 
       2025年9 月 21 日,由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主办,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承办,会员单位中孚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支持协办的第九届(2025)国家信息安全与自主可控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万寿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家机关、军队直属机关、各大军工集团、科研院所、高校及行业领军企业的近 300 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智能时代网络信息安全的战略布局、技术突破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研讨。
      上午主旨论坛,由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理事长李技主持。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宋显珠、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一研究所(电子一所)代表于盟、中国长城互联网中心总工程师贾利滨、北信源董事长林皓等,先后从国家战略、政策落地、技术实践等维度,进行致辞并明确了智能时代网络安全的核心使命。
       宋显珠:自主可控是国家数字主权的战略基石
       宋显珠理事长指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务院《关于实施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既规划了技术产业化路径,也对安全治理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人工智能在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伴生复杂多元的安全挑战,自主可控已不再是技术路线选择,而是保障国家数字主权、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基石。”他指出: 在论坛的展示区中,多家企业带来了先进可靠的国产信息安全保密产品与解决方案,这些成果已在党政军机关及重点领域企业取得良好的应用时效,为破解卡脖子难题,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这是我们坚持自主创新之路,推进高设备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
 
       于盟:以 “安全 + 创新” 双轮驱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于盟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的重要论述,强调电子一所作为工信部直属事业单位,已在信创安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形成多个核心成果,包括与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联合编制了团体标准《国产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产品用户满意度评价规范》,构建量化评价体系,为行业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提升国产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在安全、可靠的轨道上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贾利滨:破解国防领域 AI 安全 “向量定密” 难题
       贾利滨指出,人工智能在军事装备、无人作战、情报分析等领域已成为 “新质战斗力源泉”,但也面临芯片后门、模型幻觉、参数保密界定等核心问题。AI 模型中大量关键信息以向量、参数形式存在,如何对无标识、不可表达的向量数据定密,已成为制约 AI 在涉密领域应用的关键瓶颈。他呼吁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等形式,集成产学研用力量,建立 AI 安全体系框架,推动技术在国防领域安全落地。
 
       林皓:北信源以 “AI + 安全” 赋能国央企出海与应急指挥
      北信源董事长林皓介绍,公司聚焦信息安全、信创、国防智能三大核心领域,自主研发的 “信源密信” 已实现 “私有化部署 + 全环境适配 + AI 智能体编排”,其 AI 母语同译功能支持 100 余种语言实时翻译,已在北京市外事活动中提供支撑,为中国企业 “出海” 解决跨语言安全沟通难题。
 
       院士专家主旨演讲:构建智能时代安全 “主动免疫” 体系
      上午论坛第二环节,国内信息安全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从技术机理、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等层面,为智能时代网络安全提供 “顶层设计” 思路。
       吕述望:AI 浪潮下网络安全需回归 “基础能力建设”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科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密码实验室主任吕述望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并未改变网络安全的本质,“若基础网络设施存在漏洞,AI 技术反而可能放大风险”。他强调,需从计算机信息系统演进规律出发,重新审视网络安全态势,强化底层协议、密码算法等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
 
       沈昌祥院士:以自主可信计算 3.0 打造 AI 安全 “免疫防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信计算技术开拓者沈昌祥提出 “人工智能无安全可信则存在灭绝人类风险” 的核心观点。他从算力、算法、数据三大 AI 要素的安全脆弱性切入,指出传统 “打补丁、堵漏洞” 的被动防御模式已失效,必须构建 “主动免疫” 的可信计算体系,其技术原理为借鉴人体免疫机制,在计算设备中植入 “可信根”(如智能安全卡),通过 “动态可信度量、密码基因认证、双重体系结构”,实现对计算逻辑主核的实时防护。他强调,自主可信计算已成为国家法律强制要求,并特别对比了中美安全技术路线,指出美国零信任架构仍停留在“查漏洞、打补丁”的被动模式,而中国可信计算 3.0 通过“并行免疫器官”已实现主动防御,已在国家电网、国防等关键领域验证其有效性。
 
        前沿趋势探讨:大模型安全、智能体风险与 “AI 军火库” 启示
       上午主论坛第三环节聚焦技术前沿,中科院、中国电信,围绕大模型安全治理、智能体攻防、国际案例借鉴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甄琦:Palantir “AI 军火库” 的启示
        从数据融合到战场决策闭环,中科院大模型中心副主任甄琦以美国 Palantir 公司为例,解析其如何通过 “本体论数据建模 + AI 决策” 构建 “数字战场指挥中枢”。
 
       杨松岩:军事智能体安全需建立 “人类主导、三级权限隔离” 机制
       中国电信集团大模型总师杨松岩指出,智能体在军事领域应用面临 “控制链劫持、权限越权、横向传播” 三大致命风险。她提出 “人类主导、智能辅助” 的安全策略, 战略级:智能体仅提供方案建议,最终决策由多级人工审批; 战役级:智能体可自主规划流程,但关键节点需人工确认,禁止突破预设作战边界; 战术级:允许智能体自主调度本级资源,但严格限定地理区域与装备清单,配备 “物理熔断开关”,确保作战人员可实时终止任务。
 
       典型实践分享:展现自主可控创新成果
      上午主论坛第四环节,企业代表分享了 AI 安全在应急指挥、电磁防护、算力基建等场景的落地案例。
 
       北信源杨华:“多智能体安全应急指挥体系” 实现 “扁平化作战”
       北信源高级副总裁杨华介绍,“基于信源密信 AI 底座的多智能体应急指挥体系”,通过 “智能体协同 + 工作流编排”,实现网络安全事件 “分钟级响应”,已在国家部委及央国企应急演练中应用。
 
       中孚信息江仁杰:发布 “AI 驱动的电磁空间安全检测系统”
       中孚信息解决方案中心总规划师江仁杰以《构建基于 AI 的体系化电磁空间安全检测能力》为题,结合当前信息安全严峻形势、国家法规要求、行业实践痛点和现实安全需求,系统阐述了中孚信息在窃听窃视检测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品成果中孚信息发布 “AI 驱动的电磁空间安全检测系统”,可精准识别 1 毫米以下窃听设备,误报率低于 3%,在重大军事活动中成功检出危险源。
 
       天融信陈睿智:智能时代智算基础与安全体系构建
       天融信科技集团副总裁陈睿智聚焦于智算基础与安全体系的协同构建,提出智算层面需具备弹性调度与全栈集成能力,以精准适配多行业的差异化需求,为各领域智能化发展筑牢底层支撑。天融信智算一体机等核心产品,以 “智算 + 安全” 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多行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各领域在智能时代实现高效、安全的发展。
 
       邦粹科技杨雨沱: “全自主工业无线技术” 打破国外总线垄断
       沈阳邦粹科技研发技术总监杨雨沱介绍,公司基于我国自主标准 WIA-FA(国际工业无线标准),研发出 “物理层动态波形加密” 芯片,已在军工 AGV 物流、数控机床等场景规模化应用。
 
       中超伟业王振辉: “面向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安全体系构建”
       中超伟业数智能源总经理王振辉中超伟业数智能源总经理王振辉介绍通过 TPCM+PUF 硬件加密,确保芯片唯一身份不可篡改,已适配金融、政务等信创场景。
 
       深圳金城副总经理唐忞旻: 复杂工业控制系统中网络安全监测设备研究
       深圳市金城保密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忞旻针对复杂公共网络安全监测监管面临的技术难点,介绍金城公司研究团队研究的四大核心技术成果以及它的部署方式。公司未来发展目标将融合AI大模型提升异常检测泛化能力,深化信创技术,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升性能。重点适配边缘计算以及跨厂区5G工业互联场景。打造全要素智控、全链路可信、全场景协同的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
   
       论坛凝聚生态合力,共筑智能时代安全屏障
       上午的主旨论坛闭幕时,主持人李技指出,本次论坛清晰展现了智能时代网络安全的三大转型趋势: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免疫、从单点防护转向体系化治理、从技术竞争转向生态协同。他强调,协会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推动行业共识深化、资源整合与需求对接,助力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在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下午闭门论坛:2025 年保密场景智能信息安全产业论坛
       下午,举办了2025 年保密场景智能信息安全产业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渗透与国家自主可控战略深化背景下,保密场景面临的 “智能赋能” 与 “风险防控” 双重挑战,以 “信创筑基・AI 赋能” 为核心主题,汇聚多方力量共寻保密安全产业发展破局路径,为守护国家核心秘密 “最后一道防线” 凝聚行业共识与实践方案。中央党政机关、军工业务主管单位、信安领域企业负责人,科研院所保密技术研发专家、产业链领军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保密场景智能信息安全的核心痛点、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展开深度交流。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副理事长蒋成彬担任下午论坛主持人。他在开场中强调,当前保密工作已从 “被动防御” 转向 “主动预判”、从 “单点防护” 升级为 “体系防控”,论坛将聚焦 “AI 技术在保密场景应用的安全边界” “信创体系下保密解决方案落地难点” “ ‘产学研用’协同构建产业生态路径” 三大核心议题,推动行业从问题导向出发实现高效破局。
 
       下午论坛伊始,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李技理事长从国家战略高度致辞,明确 AI 时代保密工作的核心使命与发展方向,为论坛研讨划定战略基调;中孚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刘海卫副总裁则结合企业在涉密载体管理、信创适配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分享了 “信创筑基、AI 赋能” 的落地思考,彰显企业在保密安全技术转化中的责任担当。
       在核心演讲环节,行业专家与企业代表围绕保密安全实践中的关键领域带来深度分享。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信息安全分会郑涛秘书长以《AI 时代 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体系思路构建保密工作新格局》为题,从战略层面梳理 AI 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合背景下,保密工作格局重构的路径与方法。
        下午论坛还设置了新产品发布环节,会员单位中孚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心王金国总经理发布了贴合保密场景实际需求的新技术成果,进一步丰富了 “信创筑基・AI 赋能” 的实践载体,为保密信息安全技术创新注入新动能。
       下午的闭门论坛通过战略解读、方案分享、新品发布等环节,实现了保密安全领域 “产学研用” 资源的高效对接,不仅明确了 AI 时代保密工作从 “被动防御” 向 “主动防控” 转型的核心路径,更形成了一批可落地的技术方案与产业协同共识。未来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持续推动保密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深化 “技术协同、风险共治” 的产业生态构建,为国家自主可控战略落地与保密信息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次论坛召开之际,正值全国网络安全宣传周刚刚落幕。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融入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数字政务等核心场景,网络安全边界不断泛化,传统防火墙、堡垒机等边界防护手段逐渐失效,“事后打补丁” 的防护模式更难应对 AI 驱动的新型攻击与数据泄漏风险。论坛的召开将为我国信息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对于推动我国信息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网络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安全分会   供稿)
上一篇: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2025全国工作交流会议圆满结束
下一篇:没有了